中国三峡集团因三峡工程而生,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我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三峡集团力争提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何能如此有底气?金沙江下游建设的乌东德、白鹤滩等水电站,如何做到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抓好长江大保护?中国三
三峡工程拦下293亿立方米洪水 相当于2000多个西湖2020年汛期,长江流域出现连续强降雨天气,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累计降雨量仅次于1954年,超过1998年。地处长江上中游分界点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控制中下游洪水的“总开关”。从2020年7月2日到8月17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共有5次编号洪水进入三峡水库,其中第5号洪水洪峰达到7.5万立方米每秒,为三峡水库建库以来最大。
据统计,在应对2020年高频次洪水的过程中,三峡工程累计拦洪293亿立方米,相当于2000多个西湖水量,有效减轻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雷鸣山表示,这是长江防洪史上了不起的历史性成就。经此一役,人们重新认识了三峡工程,也让人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大国重器”的中流砥柱作用。“我们从未担心过,洪水越大越是检验三峡工程的时刻。”1118亿千瓦时 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破世界记录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巨大的综合效益。从提出设想到科学论证再到正式开工和建成运行,已经走过了百年岁月。三峡工程在如期完成建设并经受了13年试验性蓄水检验后,在2020年完成了工程的全部验收,标志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划上圆满句号。
2020年,在确保三峡工程全面发挥防洪、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和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三峡电站全年累计生产清洁电能1118亿千瓦时,打破了此前南美洲伊泰普水电站于2016年创造的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1030.98亿千瓦时的世界纪录。雷鸣山表示,这是中国水电引领世界的重要标志,按每度电量可产生13.8元GDP推算,1118亿度电量可支撑我国约1.54万亿元GDP,为国民经济复苏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保障。金沙江下游4座巨型梯级水电站 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在金沙江下游,三峡集团建有四座世界级千万千瓦时巨型梯级水电站,分别是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和向家坝,总装机4646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总投资约5000亿元。乌东德水电站作为四大水电站的第一级,坝址左岸所处河段隶属四川省凉山州,右岸隶属云南省昆明市。2015年底核准开工建设,是目前中国第四、世界第七大水电站,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工建设并投产的首个千万千瓦级世界级巨型水电站。作为我国“西电东送”能源战略中的骨干电源点,从乌东德水电站输出的清洁水电将送往南方电网,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方建设。乌东德水电站攻克了一系列世界性技术难题,开创了世界水坝建造史上的先河,乌东德水电站大坝是当今世界最薄的300米级特高拱坝。全坝采用低热水泥混凝土浇筑,在建筑材料上进行创新应用,克服了国内外水坝建设中“无坝不裂”的顽症,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大坝”。乌东德水电站是国家实施“西电东送”的重大工程,电站共安装12台单机容量8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020万千瓦。去年6月底,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全部机组计划于今年7月前建成投产。3月10日上午8时58分,乌东德水电站1号机组转子成功吊装,标志着乌东德水电站第11台水轮发电机组进入总装阶段,为实现2021年7月1日乌东德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迈出坚实一步。雷鸣山表示,乌东德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毫无悬念可以如期完成。
白鹤滩水电站是全球在建最大的水电工程,装机总容量1600万千瓦,左右岸地下厂房内分别布置8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单机容量10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标志着中国水电进入“无人区”。白鹤滩水电站10多万移民的搬迁工作将在今年3月底全部完成。白鹤滩水电站计划在今年完成首批机组发电,明年工程完工,电站建成后,将是仅次于三峡水电站的中国第二大水电站。
力争2023年率先实现碳达峰 2040年实现碳中和
目前,三峡集团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我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清洁能源装机比例高达96%以上,贡献的清洁能源发电量相当于节约近10亿吨标准煤。
下一步,三峡集团将继续发挥在清洁能源方面的优势,筑牢大水电的基本盘,加快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展力度和速度,力争于2023年率先实现碳达峰,2040年实现碳中和,为筑牢我国能源安全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三峡工程不仅是一个大国工程,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区,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现在对游客免费开放,欢迎游客们去参观游览。
雷鸣山介绍,目前,三峡集团正在建设三峡工程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工程项目类博物院,建成后在馆内可以看到整个三峡工程所有的建设情况,以及国家水电建设的历史。
原标题:中国三峡集团董事长雷鸣山:力争2023年实现碳达峰 2040年实现碳中和